黄季焜——包容性的农村经济转型:路径、驱动力和影响

 

      2018年3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做了主题为“包容性的农村经济转型:路径、驱动力和影响”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中心副主任盛誉老师主持,现代农学院邓兴旺教授等两百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盛誉老师首先介绍了黄季焜教授的学术成就。黄季焜教授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Fellow),国际农经学家协会(IAAE)终生荣誉会士(Fellow),美国农业和应用经济学会(AAEA)会士(Fellow)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亚洲农业经济学家学会(ASAE)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

六十年前,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均GDP 等水平与印度和越南等国家基本相当,但远低于菲律宾。现在中国在这些指标上已远高于这些中国家,人均GDP已超过菲律宾的两倍。同时,虽然亚洲的农村经济发生了较快的转型,但转型速度在不同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是农村经济转型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对不同国家农村转型过程的研究发现,原来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多地少的国家,基本都遵循类似的发展路径,即“粮食生产→多种经营非农就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农村转型的路径中,黄季焜教授主要分析了转型的驱动力和影响,他提出了“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投资创新”的解释和分析框架(IPIs;Institution,Policy,Investment)。他从过去六十年中国、菲律宾和印度的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与成效的对比、以及从中国1978年以来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分析,提出加速农村发展与转型需要制度创新;从科技进步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以及从市场改革对农业结构转型和农民收入影响等的分析,指出政策创新在农业发展与转型中作用;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投资等领域的分析,指出创新性的投资在农村转型中的作用。而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不同阶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政策和投资的创新。

对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农村转型速度及其效果的对比分析,黄季焜提出加快农村经济转型有助于农村发展和减贫。同时,因为农村转型和经济转型是相辅相成的,加速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能促进农村发展与减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特别关注农村经济转型的阶段及其驱动力、要充分发挥城镇化拉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最后,黄季焜教授指出,制度、政策和投资(IPIs)是促进包容性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而在不同地区(不同转型阶段)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和投资领域,即IPIs的优先序或顺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