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黄季焜教授与合作者首次揭示棉田天敌的经济价值和农药的实际成本

       2018年6月7日,环境科学研究领域权威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北京大学黄季焜课题组题为“Uncover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natural enemies and true costs of chemical insecticides to cotton farmers in China”的论文,首次揭示了中国棉田天敌或益虫的经济价值,并估计了农药的真实成本,为合理施用农药和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措施从而实现绿色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物防虫不仅具有生态效益,也可以产生经济价值。认识生物防虫的经济价值可以优化农民的田间管理决策,但目前缺少实证研究的科学依据。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中心主任黄季焜教授与国内外合作者对华北棉农的研究发现:瓢虫作为棉花产区主要虫害—蚜虫的重要天敌,可以为棉花生产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但棉农却缺乏这一认识,化学农药仍是棉农的主要防虫手段。


       化学农药使用引发的长期成本高于短期经济收益。农民缺乏害虫天敌经济价值的认知,倾向于过度使用化学农药防虫。化学农药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其天敌,这就造成“害虫发生农药使用杀死害虫及其天敌 害虫频发更多农药使用”的恶性循环。农药使用造成的生态破坏、自然界害虫抑制系统的功能减弱和长期经济成本被其带来的短期经济收益所掩盖。


       生物防虫的经济价值来自何处?以棉田瓢虫和蚜虫这对天敌关系为例,瓢虫的经济价值主要从3个方面而来:一是减少防治蚜虫农药的使用;二是节约喷施农药的劳动投入;三是控制因蚜虫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基于华北地区20村庄311户棉农的昆虫抽样和农户调查数据,本研究实证分析了“瓢虫”的边际收益,研究结果发现:在目前生产环境下,每增加一只瓢虫能给棉农带来0.05元的收益。依此估算,如果能使棉花地里的瓢虫密度达到目前的两倍,中国棉农将获得约3亿美元(19亿人民币)的收益。


虽然生物防治能为华北棉农带来如此可观的经济收益,棉农却缺乏这种认知,在防治害虫的决策中依然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进一步对农药使用的边际成本(或收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棉农普遍的过量使用农药,农药使用的边际成本远高于其带来的边际收益。在当前农药用量下,在每公顷棉田增施1千克农药会减少棉农63.14元的收入。


       上述研究结果对政策制定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生物防虫不仅可以增加棉农经济收益,而且可以让病害虫防治无害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如果生物防治措施能够得到推广,将大幅度降低杀虫剂的使用,天敌将会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有必要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并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手段从而实现绿色生产。加强农民和政策制定者对农药危害及生物防治经济价值的认知,并构建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保证小规模农业向绿色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