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季焜:“青小麦卖做饲料”属个别、短期现象,不必担心粮食安全

     

 

还有半个多月,夏小麦即将成熟。但近日,部分地方“青贮小麦转饲料”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有人认为,提前收割小麦的现象将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影响中国人的“饭碗”。也有人表示,农民买卖粮食具有自主权,只要收益高,农民想怎么卖就怎么卖。对种植户来说,每亩1500元的青麦价格无疑是有吸引力的,但对买方养殖户来说是否划算?收割青麦转饲料对我国口粮安全影响有多大?对此,搜狐财经对话了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教授。

     黄季焜教授认为,一些地方出现“青贮小麦”属于个别现象,短期内不会对小麦整体产量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小麦青贮并非只在今年才出现,正常年份也有这种现象。“农民要增收,养殖户要发展。这种现象合情合理,不用小题大做。”

     黄季焜教授指出,青贮饲料本身也是粮食,只不过是饲料粮。近年来国家在部分地区鼓励并支持种植青贮玉米,从而增加青贮饲料的供给,对于促进牛羊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黄季焜教授介绍,我国把小麦做饲料早有前例,过去几年小麦价格比玉米价格还低的时候,政府也曾把库存时间长的小麦转做成饲料,卖给饲料企业;饲料企业也会增加小麦在饲料配方中的比例。把小麦做青贮做饲料有时比小麦进入库存以后再做饲料更划算。“所以把小麦做饲料不要看成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因为市场就那样。”黄季焜教授指出,事实上政府去年曾多次强调,当前我国小麦和稻谷的库存都处于历史高位,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政府储备中小麦和稻谷的比例占比是相当高的,因此不必担心粮食安全问题。

     确实,早在4月2日,就玉米饲料以及小麦稻谷替代问题,国家粮储局粮食储备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秦玉云曾在国新办发布会表示,小麦和稻谷有一部分用作饲料,不会对口粮安全产生任何影响。

     黄季焜教授认为,小麦青贮的需求量是很有限的,市场没有那么大。该事件发酵后如果大量种植户开始模仿,纷纷把小麦作为青贮饲料去销售,小麦青贮供过于求,青贮小麦的价格自然下跌,没有农民再卖青贮小麦了。“所以从经济效益来看,不可能大范围出现此类情况。正常情况下,小麦青贮经济效益不如青贮玉米和饲草,所以这是个别短期的现象。”

     黄季焜教授强调,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如果预计有些地方小麦会大幅度减产,政府还应该鼓励农民在小麦收购前把它做青贮饲料,并主动帮助联系附近的相关养殖企业,使农民虽减产,但不减少收入。在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把它转成青贮小麦做饲料,对农民、多养殖业、消费者和国家都有好处。

     黄季焜教授认为,部分农户从种植小麦作为口粮转化成饲料粮,这不会影响大局。“不管是农民还是企业来说,给他们扣帽子都是小题大作。”

     最后,黄季焜教授强调,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粮食价格低有各种原因,供过于求可能是重要的原因,这也印证了去年有关部门说的我国小麦库存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如果这是事实,那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小麦生产偏多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要求农民生产更多小麦,市场价格还会下降,政府就必须给农民更多的种粮的收入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