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见证与传承
作者:苏岚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2020-2022)
当得知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准备举办30周年庆典活动并收到中心老师关于CCAP校友为30周年回忆录撰稿的邀请,内心十分激动,记忆的闸门也瞬间打开。在CCAP跟随黄季焜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两年半,挑战与收获并存、汗水与喜悦交织。虽时间较短、所学有限,但这段经历足以成为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值此CCAP盛典来临之际,我谨结合自己在中心短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表达内心的敬意、感激与祝福。
一、致敬与感恩
从读研究生起,经常听周围老师们提起农经界有个“黄大咖”,是个有名的“工作狂”。后来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经常能听到黄老师作主旨报告,翔实的调查数据、严谨的分析论证给刚进入学术圈的我留下深刻印象。后经查询得知,国内农经界的多位中青年领军人才都曾在CCAP学习或工作过,这让我不禁肃然起敬。第一次直接接触CCAP还是博一时参加黄老师团队在陕西组织的农户问卷调查,调查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我感触深刻。从长达一天时间的调查问卷现场培训和调查员模拟互访到每天完成调查后的问卷五轮检查(自查、组内互查、组长检查、组间交叉检查、队长检查),从前站队员依据村庄花名册规范开展农户抽样到事无巨细地协调安排大部队的住宿、饮食和出行,从调查员为保证调查样本随机性而跋山涉水到为提高样本追访率而跨县域追踪原农户,无不彰显着CCAP严谨求实、兢兢业业的调查研究风范。从那时起,我对拜入黄老师门下、到北大从事农经研究无比向往。
感恩黄老师的接收,让我得以圆一个在北大CCAP学习的 “燕园梦”。2019年底我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虽博士阶段有一定的科研积累,但彼时,我深知自己经历的科研训练还很不充分,专业知识储备、研究视野开拓、研究方法积累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亟需在更高平台得以提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鼓起勇气给黄老师发了一份博士后申请邮件,没想到很快便收到黄老师的回复和去北大参加博士后面试的通知。这让我喜出望外,但也内心忐忑。正如我在邮件里写道“唯恐现有的科研能力还达不到您的期望,倘若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加上我骨子里的拼搏劲儿和研究生阶段培养的科研悟性,我坚信我一定能出色地完成在站期间的各项任务”。面试时,黄老师最关心的是“相较于其他应聘者,我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我想,关于比较优势的考量既是黄老师招收学生的重要标准,也是黄老师因材施教和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潜能的重要依凭。
二、见证与磨练
在CCAP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我得以见证中心创始人和掌舵者的身体力行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坚守。黄老师常以“兴趣、努力、坚持、担当”的八字箴言激励学生,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黄老师对工作的专注和对时间的珍视,无不让每一位CCAPer深感敬佩。即使黄老师早已在国内外农经界享有盛誉,他仍坚持每天一早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深夜,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回复工作邮件;一年休息累计不到两周时间,几十年如一日。黄老师电脑里那个“神秘”的Word文档总是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忙碌而有序的每一天,每次研究进展讨论超过约定时间时都不得不被后面的工作安排所打断。每次集中组会时间,黄老师从早上八点半一直持续高强度地讨论到晚上十一点多,并且能够在不同研究课题间自如切换;有时黄老师在晚上9点多才给学生上完课,一早5点多就要赶飞机去外地开会......黄老师早已沉醉于为科研工作而马不停蹄的节奏。
在CCAP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我得以见证学界大佬的学术追求和独特魅力。黄老师对一些重要和前沿问题的独特视角以及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无不让每一位CCAPer为之折服。他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科研究的最前沿,在转基因技术、农村转型、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农业生态价值评估、大食物观等诸多领域引领学界研究方向。对于一些新现象新问题,黄老师并不急于在学界发出声音,他始终坚持“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坚持用数据说话,总是能够在开展大量实地调查和系统研究后,基于一手数据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并适时推出一些有价值且经得住检验的研究成果。黄老师对待学术成果的发表非常严肃,不会轻易署名,特别是对于没有参与写作过程的文章,他更不会随意署名。中心的博士后们都希望在站期间能跟黄老师有合作文章,但也都知道跟黄老师合作发文并非易事。大多数跟黄老师合作的文章从结构构思、数据处理到投稿期刊一般需要2年时间,在这期间,他会多次对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严格把关、对语言进行反复打磨。匠心筑精品的科研精神在黄老师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CCAP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我得以见证这个“农经天团”追求卓越、不断实现自我突破的科研精神。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在一些团队协作项目的参与中,我得以有机会跟中心一些老师有过不同程度的接触、交流和合作。这些老师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重视与国际接轨,注重拓展多源数据的应用、注重引进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并立足中国“三农”实际,在国际国内舞台上积极讲好中国“三农”故事。各位老师前沿的学术视角、严谨的学术风格、卓越的学术成果让我深感倾佩,也成为我今后努力奋斗的楷模。
在CCAP 的学习和工作虽然充满了挑战,但历经百般磨练终归还是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受益于CCAP平台支持和黄老师指导,我得以有机会在博士后阶段参与一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以及前沿交叉课题研究,有机会与一些行业内领军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有机会使用大样本数据撰写学术论文,有机会参与重要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布......这无疑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锻炼了我的研究能力。黄老师的指导总是既高瞻远瞩又无微不至,他根据我的研究经历和研究兴趣指导我在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和数字乡村发展两大重要领域开展探索性研究,让我十分受益。从首句即中心句到分条阐述论点、从图表格式到PPT制作、从文章架构到语句表达、从数据清理过程到计量模型构建、从工具变量检验到控制变量选取......黄老师的点滴指导和严格要求以及对文章和报告的逐字逐句修改、提炼拔高,均进一步培养了我的学术规范性、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启发了我的学术思考。当然,追随黄老师开展研究探索的过程往往并不轻松,每当数据处理不准确、图表格式不规范、变量选取不恰当以及不能精准理解黄老师要求的时候,讨论的氛围也瞬间凝重了起来,这应该也是令大多数CCAPer难以忘怀的经历吧。虽然限于个人能力,我还未能深刻领会黄老师的各项学术精髓,但黄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必将激励我在后续的科研道路上踏实前行。
三、使命与传承
作为一名在农经界“黄埔军校”学习和工作过的农经学者,我想我们没有理由选择平庸;作为一名青年CCAPer,我想我们肩负着弘扬中心优良传统和传承中心学术精神的重要使命。博士后研究生涯虽早已告一段落,但科研长路漫漫,CCAP学术精神熏陶和黄老师谆谆教诲必将影响深远。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以来,我始终牢记黄老师关于“直面‘三农’真问题,做高质量的研究、做有价值的研究”的殷殷嘱托,虽然离黄老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努力在日常的科研和工作实践中践行CCAP的学术精神。在我与学生的科研合作中,我不自觉地常以黄老师在数据处理、图表制作、段落写作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来指导学生,这可能是学术传承的重要体现吧。
三十年是里程牌,更是新起点。无论走多远,CCAPer的烙印将持续为我注入前行的动力。衷心祝愿CCAP在未来的征程中,继续勇立潮头、引领航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农村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薪火永续,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