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与田垄间
种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朱安丰,中共党员,现代农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解伟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在Natur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8篇论文,主持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未名学者博士研究生课题,并在央视、光明日报等媒体解读研究成果。在校期间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等荣誉。
始于田野 臻于深耕:从田间问号到学术答案
朱安丰的学术探索始于对农业现实的细微观察。在跟随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深入黑龙江农村调研时,对当地粮食生产政策变动的观察如同一记重锤,敲开了他探索的大门。从早年大力推行“旱改水”,到近年转回“水改旱”,部分地区政策的变化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始思考:如何从国家层面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突破源于持之以恒的求索。面对海量的农业数据和复杂的模型构建,在解伟老师的指导下,朱安丰反复调试优化。那些与导师一起熬夜攻关的日子,那些记录着失败与突破的十万字科研笔记,都见证着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科学的农业布局调整能够实现水资源、化肥农药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降低8%,同时提高农民收入4.5%。这项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Nature期刊,同时为制定国家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
知行相济 笃实践履:在多元实践中成长
朱安丰还注重在多个领域的均衡发展。他多次在央视、光明日报等媒体协助解读研究结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传播专业知识。作为菏泽-北大"青鸟驿站"站长,他积极搭建在京学子与家乡菏泽的沟通桥梁,宣传家乡的人才政策和发展机遇。在校园里,他积极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交流,让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创新火花;他还热心地向师弟师妹分享科研经验,将自己踩过的坑、总结的巧思倾囊相授。
在燕园的求学时光,让朱安丰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既要扎根现实土壤,又要保持前瞻视野。未来,朱安丰将继续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智慧和汗水为乡村全面振兴助力。
毕业生寄语
给师弟师妹们:“愿你们始终保持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在厚积薄发中绽放学术光彩。
编辑|牛静怡
审核|陈昭玉 杜语 尹燃 牛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