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京都大学翟亚蕾副教授应邀到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

9月2日下午,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暨CCAP农经前沿讲座系列第161期成功举办。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Southeast Asian Studies副主编翟亚蕾老师作了题为“Remittances, Marriage Markets, and Household Trade-off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Evidence from Female Migrant Workers in Myanmar”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副院长、CCAP副主任刘承芳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5-09-05_153118_214.jpg  微信图片_2025-09-05_153126_867.jpg

翟老师的研究以缅甸果敢与佤邦地区的未婚外出务工女性为研究对象,聚焦她们外出务工后给家里的汇款(包括现金和实物)与自身消费行为及其背后的决策机制。为考察婚姻安排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研究构建了一个将父母为女儿提供嫁妆等婚姻安排服务纳入考量的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该研究数据独特,为翟老师本人在缅甸实地调研收集的256位农村外出务工女性及其所在农村家庭的样本。翟老师利用外出务工女性的“母亲嫁入时娘家的水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以应对原生家庭经济条件与女性汇款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研究发现,当地来自贫困家庭的未婚外出务工女性对原生家庭的汇款显著更少,主要受婚姻市场动机与社会规范的影响。这类女性更倾向于用务工收入进行“婚姻匹配型投资”,如衣物消费、社交活动与信息搜寻,以提升自身在跨境婚姻市场中的吸引力。若未婚外出务工女性对父母协助婚配或支付嫁妆存在较强期待,她们更倾向于将务工收入用于家庭汇款而不是自身消费。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未婚外出务工女性的消费与汇款决策高度依赖其婚姻策略,由此削弱了她们外出务工的减贫效应。以上研究发现表明,相关政策应突破单一化的汇款思路,充分考虑当地未婚外出务工女性及其原生家庭由个体约束与社会规范差异(如婚姻市场动机等)所导致的行为异质性,探索更具包容性的减贫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9-05_153129_528.jpg


在讨论环节,刘承芳教授、罗仁福教授、白云丽老师以及在场的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生等就讲座内容进行了踊跃提问,翟老师逐一回应,参会师生表示受益良多。最后,刘承芳教授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翟亚蕾老师表达诚挚的感谢,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篇 :金秋燕集,云程发轫丨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举行2025年开学典礼 下一篇 :现代农学院党总支组织参观“烽火传薪——抗日战争时期的北京大学”展览